首頁 房產 > 正文

當好中非文化交流的橋梁


(資料圖)

據(jù)人民日報報導,從事中國影視劇在非洲的譯介傳播工作多年,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:影視國際化傳播的目的是什么?我想,讓外國觀眾受到觸動、產生共鳴,建立跨越文化的情感連接是答案之一。

非洲的人文歷史背景、經濟社會情況與中國不同,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(qū)之間的風土人情也迥異。如果僅僅將中國影視劇翻譯成非洲語言,不做本土化處理,非洲觀眾即便能聽懂,也未必能理解。無論身處何方,人們在情感上都有共通之處,對美好生活都充滿向往。通過創(chuàng)造性譯配連接人心,通過恰當遴選題材激發(fā)共鳴,是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魅力和意義所在。

借助非洲語言講述中國故事

2012年,1986年版電視劇《西游記》的英語、法語譯配版首次進入非洲。10余年來,越來越多中國優(yōu)秀影視劇走進非洲千家萬戶。例如,由四達時代數(shù)字電視平臺和互聯(lián)網視頻平臺播出的中國影視劇已在30多個非洲國家落地,覆蓋上億人群,年節(jié)目譯制產能在1萬小時左右,涵蓋英語、法語、葡萄牙語、斯瓦希里語、豪薩語等17種語言。

“中國故事,非洲表達”,是拉近中國影視劇與當?shù)赜^眾距離的鑰匙。其中,語言的轉化是關鍵。一些非洲國家雖以英語、法語、葡萄牙語等為官方語言,但對許多觀眾而言,本地語言更加親切溫暖,更易理解接受。因此,將影視劇翻譯成非洲本地語言,能使中國影視劇在非洲各國傳播得更為廣泛,從而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和中非友好故事,推動人文交流,助力民心相通。

做好語言轉化的關鍵是影視劇的臺本譯配工作,這是一個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的過程。首先,要對配音臺本進行信息化處理,包括制作配音用的角色表等。然后,由精通英語的資深譯者將臺詞翻譯成英文,確保既忠實原劇原意,又生動流暢、通俗易懂。隨后,由當?shù)卣Z言審校專家對臺本進行口語化轉換,以便被目標觀眾所接受。最后,臺本由精通中、英文和非洲本地語的專家修改審定。而后展開的具體配音過程也是對語言“拋光打磨”的過程:配音導演和演員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,努力讓語言更地道、更自然,以期最大程度還原原片的制作水準和藝術表現(xiàn)力。

影視劇的本土化譯配工作充滿創(chuàng)造性。比如,有時需要賦予中國角色以非洲名字,有時需將劇中標志性建筑的名稱進行本地化替換,有時還需意譯諺語名言。以《山海情》為例,第八集中的“東邊戰(zhàn)場不亮,咱打西邊”,最初被翻譯成斯瓦希里語時,直譯為“要是東邊的戰(zhàn)場不發(fā)光,那我們就打西邊”,令當?shù)赜^眾費解,也容易產生歧義。經中外專家討論后改為“要是東邊戰(zhàn)場的形勢不好,那就轉戰(zhàn)西邊”,表意更準確,也更易于理解。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。在影視劇的具體譯制過程中,既要保持專業(yè)翻譯水準,又要具有觀眾意識,才能確保譯介后的影視劇表情達意更到位。

關鍵詞:

最近更新

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(lián)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創(chuàng)投網 - 670818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聯(lián)系我們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備2022009963號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