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資訊 > 業(yè)界 > 正文

李世民為啥不等父親李淵死了再當皇帝?

一、

自從嬴政取“三皇五帝”之名,首創(chuàng)“皇帝”這一至高稱呼后,這個詞就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魔力,成為無數(shù)野心家,孜孜不倦的追求。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在秦朝之后,中國就出現(xiàn)過9個大一統(tǒng)皇朝,如果算上三國、五代十國、南北朝,數(shù)量更接近三十個,出現(xiàn)過的皇帝就有近五百位,其中還有武則天這位獨樹一幟的女皇。

當然,這么多皇帝,不可能真的如其所宣傳的那樣,全都是“全知全能”的“天之子”,甚至可以說,其中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輩,而且還不乏昏庸無能,導(dǎo)致人神共憤、天下沸反之輩。

不過封建體制雖然已經(jīng)被淘汰,但我們依然要承認的是,正是因為在這些一脈相承的皇朝中,不斷出現(xiàn)雄才大略的皇帝,才奠基了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巔的基礎(chǔ)。

而且千余年的封建歷史中,中華王朝也幾度稱霸世界,讓萬邦來朝,這更是我們當前所提倡的“民族自信”“文化自信”的重要來源。

從首位完成統(tǒng)一大業(yè)的秦始皇,到打得匈奴叩首的漢武帝,再到治下萬邦來朝的唐太宗,都享有千古一帝的榮譽。

不說要說誰真正將國家?guī)У搅朔饨〞r期的巔峰,大家公認還是開創(chuàng)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,在那個時期,無論是經(jīng)濟、科技還是軍事,包括對世界的影響力,唐朝在封建王朝中都可謂前無古人,后無來者。

秦朝雖然開統(tǒng)一之先河,影響深遠,但二世而亡,甚至還沒來得及迸發(fā)出自己的光彩;漢朝雖然武力強大,但國土面積只有唐朝一半,影響力也沒有走向世界,宋朝雖然經(jīng)濟和藝術(shù)發(fā)達程度更高,但武力實在拉垮。

只有唐朝,在唐太宗當政期間,無論軍事、經(jīng)濟乃至民族融合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力方面,都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。

不過人無完人,哪怕是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,其身上也有無法抹去的黑點,甚至因此被后世部分人批判千年——以次子的身份,發(fā)動玄武門之變,殺害兄弟,逼迫父親,通過這種“黑暗”手段登上皇位,在道德上深受詬病。

歷朝歷代的皇位更替,要說平穩(wěn)的當然有,但充滿斗爭和血腥的也不少,從秦朝的更改詔書,刺死扶蘇開始,漢朝有“太子巫蠱案”,宋朝有“燭影斧聲”,明朝有“靖難之役”和“奪門之變”,清朝也有“九子奪嫡”。

如果與這些例子放在一起,李世民主導(dǎo)的“玄武門之變”并不是多么驚世駭俗,畢竟為了皇位,手足相殘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。但他更特殊的一點是,在殺害了長兄和弟弟后,直接逼迫父親禪位,這就大大違背了中華文明所推崇的“孝道”。

按道理說,在玄武門事件后,李淵只能選擇讓李世民為太子,那李世民為何不等李淵駕崩后,再順理成章地繼位呢?那樣一來,他所受到的譴責必然會少很多。難道李世民德行真的如此不堪嗎?

其實從他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來看,很顯然不是。當時李世民的選擇,有著復(fù)雜的原因,下面本文來一一分析。

二、

李唐是怎么起兵的?回過頭來看,李唐起兵前,隋朝已經(jīng)走到末路,這誰都看得出來,更何況當時已經(jīng)群雄四起,處處烽火。

不過隋朝架子擺在那,還有大量軍隊在四處滅火,到底是還能支持幾年還是幾十年,誰也說不準。

所有有實力的門閥都在考慮兩個問題:要不要反?什么時候反?對李淵來說,這些問題都不存在,因為他有一個叫李世民的兒子。

在李淵流露出反意前,十幾歲的李世民就開始積蓄力量,招兵買馬,網(wǎng)羅天下豪杰了。等楊廣將政治中心搬遷到揚州后,他三次勸說李淵,終于促使李淵反隋,占據(jù)戰(zhàn)略要地太原,發(fā)兵南下,逐鹿關(guān)中。

而當時老大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還遠在河?xùn)|,直到李淵和李世民商量好造反后,他倆才接到通知,帶著一家老小,趕赴太原。

因此,李唐這個“家族企業(yè)”,真正的創(chuàng)始人說到底,就是李淵和李世民,甚至可以說是李世民一手促成李淵“辭職創(chuàng)業(yè)”的。

起兵后,李淵一路打入長安,扶立了傀儡皇帝,后來又接受禪位,立國號為唐,然后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,成為大唐的繼承人,留在李淵身邊處理政務(wù)。而李世民則被封為秦王,繼續(xù)率領(lǐng)大軍在外南征北戰(zhàn)。

因此,李世民雖然是“李唐公司”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但由于長子繼承制,他絲毫沒有成為“董事長”的機會,至少在當時看起來是這樣。

三、

李淵起兵之后,短短一年時間就占領(lǐng)長安,然后很快建立了唐朝,不過在那時,天下割據(jù),不僅有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:竇建德建立的夏國和王世充建立的鄭國,還有其他大小軍閥近十。

北有投靠突厥的劉武周,西有薛舉、李軌,東有李密、宇文化及、輔公拓,南有蕭銑以及殘存的隋朝勢力,可謂四面皆敵。而且從大勢上來講,雖然唐朝占據(jù)關(guān)中之地,但沒有一個穩(wěn)定的后方,完全看不出什么優(yōu)勢。

但好在李淵有一個叫李世民的兒子。唐朝甫一建立,號稱西秦霸王的薛舉就率兵進犯,并且大敗劉文靜。最后是李世民與李軌結(jié)盟,前后夾擊,才滅掉了西秦。

隨后,李世民又用計策反李軌手下大臣,里應(yīng)外合之下,瓦解了李軌的西涼政權(quán)。至此,唐朝的大后方得以穩(wěn)定下來。

不過這時,又一個威脅逼近,那就是占據(jù)了李淵老巢晉陽的劉武周,勾結(jié)突厥,興兵南下,妄圖也在中原分一杯羹。又是李世民率軍迎敵,將劉武周、宋金剛兩人逼得只身逃往突厥境內(nèi),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,這兩人最后死在突厥人手中。

唐朝立國短短兩年時間,李世民就先后解決了北方和西方兩面大敵,這才終于騰出手來,應(yīng)付近在咫尺的“猛虎”——王世充在洛陽建立的鄭國。

王世充以陰險狠毒著稱,雖然執(zhí)政能力不強,但也飽讀兵書,之前已經(jīng)擊敗了李密統(tǒng)領(lǐng)的瓦崗軍,收羅其眾,實力雄厚,盤踞李唐臥榻之側(cè),讓李淵寢食難安。

而這個重任又交給了李世民,而且李世民也沒有讓父親失望,當時他手下已經(jīng)匯集了屈突通、徐世勣、秦瓊、尉遲敬德等大將,在軍中號稱八大總管。雖然后來的軍神李靖還沒有投奔,但說是人才濟濟、猛將如云毫不過分。

王世充也確實沒能在李世民手下?lián)芜^多久,很快就只剩洛陽一座孤城,李世民率軍開始對洛陽的圍攻。

這是李世民為大唐奠基的一戰(zhàn),因為除了城中垂死抵抗的王世充,唐朝的另一個勁敵——大夏皇帝竇建德也親率大軍來救。

如果這一戰(zhàn)勝了,一切都好說,南方傳檄可定,但一旦戰(zhàn)敗,唐國將面臨夏、鄭反攻,危在旦夕,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偏居一隅。

就連李淵心里都在打鼓,傳信李世民說如果不好打,就先回來養(yǎng)精蓄銳。但李世民不同意,他認為好不容易將王世充壓入洛陽困守,一旦放虎歸山,再想打回來,那就是難上加難。

李世民不僅要拿下王世充,還要連竇建德一起打。他留下大軍繼續(xù)圍困洛陽,自己只帶三千五百人,前往虎牢關(guān)抵擋竇建德。

虎牢關(guān)之戰(zhàn)被稱為唐朝統(tǒng)一天下的關(guān)鍵之戰(zhàn),因為李世民的戰(zhàn)績實在太過輝煌。他以五百人大破數(shù)萬人,亂軍中生擒竇建德,也讓洛陽的王世充聞訊后出城投降。此后,放眼天下,沒有任何勢力能與唐朝爭鋒。

后續(xù)諸如劉黑闥殘部、蕭銑等勢力,已經(jīng)不用李世民親自出手,被輕松吞并,但這都是建立在李世民的赫赫戰(zhàn)功之上,可以說是李世民一手打下了大唐江山。

如果說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,是公司的成立,那李世民的東征西討,就是成功讓公司上市,所有股東都等到了收獲的季節(jié)。

四、

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,不僅是他的部下這么認為,就連已被封為太子的李建成也這么認為。而且伴隨著功勞增長的,是李世民的實力。

由于常年帶兵征討,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,其手下大將也無不手握精兵,并常常為李世民只被封為秦王而憤憤不平,次數(shù)多了,李世民就算沒有下定決心爭太子,李建成也已經(jīng)視他為威脅。

皇位之爭是最冷酷無情的,李建成在史書中被稱為“仁愛寬厚”,但面對來自親弟弟的威脅,他同樣是手段盡出,不僅在李淵面前屢進讒言,而且與三弟李元吉在一起密謀除去李世民。

在李建成、李元吉兄弟以及宮中嬪妃的影響下,李淵也逐漸對李世民起了猜忌之心,認定他手握大軍,圖謀不軌,雖然在軍事上依然依仗,但政治上卻開始打壓,同時還將李世民身邊的心腹逐個調(diào)離。

這時候,李世民雖然以躲避為主,但已經(jīng)開始為反抗做準備,而玄武門之變的誘因,就是他安排在太子身邊的眼線傳來消息:李建成已經(jīng)與李元吉商定,準備在餞行宴上,暗殺李世民。

到了最后關(guān)頭,在幕僚的勸諫下,李世民終于決定發(fā)起玄武門之變,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場喪命后,他們二人的后代也一一伏誅。

而李淵也當著大臣們的面表態(tài):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,本來就是我一直以來的心愿?。?/p>

這時候李世民面臨兩個選擇:第一是一不做二不休,立刻登基,讓李淵退位做太上皇;第二則是老老實實當太子,安心等李淵駕崩后,名正言順地即位。

五、

在玄武門之爭成功后,李世民當上了太子,看似他只需要等著繼位就行,但實際上,這條路根本走不通。

事情發(fā)展到這一步,李世民親自帶人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,身上已經(jīng)背負了巨大的道德壓力,如果他只是當個太子,將面臨三個困難:

首先就是李淵作為開國皇帝,雖然在軍事上以李世民為主,但對朝堂的控制是李世民所遠遠不及的,甚至就連李建成在朝中的勢力也比李世民不知大了多少。

如果失去李淵信任的李世民從宮中退了出去,不僅要面臨天下的口誅筆伐,還要面臨接踵而來的政治打壓,在軍中的威信也將逐漸喪失。

其次,有人認為李淵的兒子已經(jīng)被殺光,除了李世民,他并沒有其他選擇。其實不然,雖然李淵已經(jīng)成年的兒子或者說嫡子只剩下李世民一人,但他還有未成年的兒子,只要經(jīng)過幾年的培養(yǎng),又是一個太子人選。

第三,跟著李世民一起“作亂”的部下們,不允許他退讓。因為他們知道,李世民退讓后,或許因為皇子的身份,可以活著甚至坐穩(wěn)太子之位,但他們這些以下犯上的臣子,絕對會被以各種理由,慢慢清算。

大家冒著株連九族的危險,幫李世民發(fā)起玄武門之變,絕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太子之位,而是為了“擁立之功”。

因此,當李世民決定動手的那一刻,事情的發(fā)展就不是他自己所能主導(dǎo),要么一步登天,要么當場殞命,不可能做個太子,然后安心等待繼位。李淵不會給他這個機會、大臣們不會給他這個機會,就連他自己的部下也不會給他這個機會。

當然,用歷史的眼光來看,玄武門之變反而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強盛的大唐,對錯難以評價。而李世民自己也毫不避諱,讓史書如實記載,是非功過,留與我們后人評說!

關(guān)鍵詞:

最近更新

關(guān)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(quán)申明 網(wǎng)站地圖 聯(lián)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創(chuàng)投網(wǎng) - 670818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聯(lián)系我們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(lǐng)CP備2022009963號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