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資訊 > 洞察 > 正文

每日焦點!“一人不進廟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抬木,四人不徒步”是什么意思?有道理嗎?

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語,是智慧與結驗的總結,不可小覷。常言: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;聽人勸,吃飽飯。老祖宗的話,樸素、精辟而有道理。

如此給人們以人生啟迪,避免多走彎路。那為什么說“一人不進廟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抬木,四人不徒步”呢?鈺姐在此拋磚引玉,敬請指正。


(資料圖片)

01:一人不進廟

在我們的認知里,寺廟是佛門圣地,莊嚴肅穆、香云繚繞,僧人慈悲為懷,人們虔誠求拜,如此,人們得以心安,但古人為何說一人不進廟呢?

“一人不進廟”是有典故的。唐朝末年,一個商人住進一座寺廟,寺廟主持見財起意將其殺害,后來官府破獲此案緝獲兇手,此事才流傳開來。

此后,人們便告誡后輩們“一個人切莫入寺廟”,因為古代寺廟僧人多有不良之輩,很可能會見財或見色生出歹意,從而害人喪失性命。

一、古代寺廟或可能魚龍混雜

古代戰(zhàn)亂頻仍、災害連年,人們流離失所、奔波逃命,常常將破敗、偏僻的寺廟作為棲身之所,我們在影視里常看到這樣的情節(jié),而事實也是如此。

因此,寺廟看起來是一個神圣之地,卻同時也是古代為數(shù)不多的公共場所。在這樣的場所里,往往充斥著各類人群,難免會藏污納垢、魚龍混雜。

而其中一些人為了活命,很可能會成為歹人,謀取他人利益,掠奪他人錢財?shù)?。有的更為兇狠的犯人為逃避法律制裁,還會削發(fā)入廟成害人惡僧。

如果一個人進廟,形單影只、孤立無援,很可能被歹徒盯上,成為搶劫對象,而任由宰割。如果是一個單身女子,那就更危險了,不僅被劫財劫色,甚至還可能丟掉性命。

二、一人進廟,有瓜田李下之嫌

寺廟里有各種貴重的器皿,還有鼎盛的香火錢等。一人進廟,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。如廟里物品丟失,你百口莫辯,跳下黃河也洗不清偷盜嫌疑,再說古代也沒有監(jiān)控這種東西。

就算佛祖信你,廟里和尚未必會信你。而有人結伴或人多時進廟,就安全得多了,就像我們辦公事一樣“一人為私,兩人為公”,互相好歹有個監(jiān)督,會避嫌不少。結伴是最明智的。

再有,殿內(nèi)空無一人,一人進廟,遇怒目圓睜、高大威猛的佛像,再加之殿內(nèi)肅穆、寂靜,再強大的內(nèi)心也會恐懼。這不是你內(nèi)心不虔誠、不堅定,而是正常人對環(huán)境的本能反應。

綜上,以上這些都涉及到古今差別與人性,有著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及局限,古今寺廟情況并不完全相同,人性在不同社會也自然有所不同。

“一人不進廟”告訴我們:一、遠離危險環(huán)境,不要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中。二、人性本善,但在生存面前,人性經(jīng)不起激。三、遠離瓜田李下,時刻謹記,安全第一。

02:二人不看井

“二人不看井”也是有典故的。北宋年間,有兩個秀才進京趕考,其中一人學問很好,還帶了很多錢。這讓另一人心生歹意,擔心自己的功名被搶,又覬覦對方的錢財,因而一直想加害對方。

他一路上心懷鬼胎,找機會下手,但苦于天不作美,一直未得逞。剛好有一次在行路時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前面有一口井,他跑到井邊,向秀才招手:“你看這井水多清澈啊”。

兩人正是口渴難耐之際。秀才一聽說,也趕緊跑到井邊,伸頭觀看,正欲要取水解渴時,卻被他一把推了下去。這人去了心病,得了對方錢財,揚長進京趕考而去。

井,原是人類的生命之源,有著傳統(tǒng)文化的脈流。但曾幾何時,井也逐漸成了危險地,與不熟悉的人處于此地,難免成全了對方的害人之心,因而古人說“二人不看井”。

還有,兩人一同看井,萬一其中一人不小心掉下去,另一個人就百口莫辯,成了殺人嫌疑了,但這個事本來就與他無關,因而古人也說“兩人不看井”,很有道理啊。

再有,人性在功名利祿面前,本惡的部分被激發(fā)出來。人性如此不堪一擊,主要因為人太貪婪了,其實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,太過執(zhí)著反被束縛、被其害,又何必?!

“二人不看井”堪稱醒世恒言,它告訴我們:做人要常懷戒備之心,害人之心不可有,但防人之心不可無。既便你不害人,卻也阻止不了別人害你,因此得小心設防。

03:三人不抬木

“三人不抬木”是說三個人不要抬一顆樹,這句話其實與“三個和尚沒水吃”的道理有些相通,都是指團隊合作的問題。

三個人一起抬一顆樹,一般這樣分配的,頭尾各一個,中間一個。其實,我們現(xiàn)在當然知道,抬木兩人最佳,如果三人抬木就會出現(xiàn)問題。

三個人一起抬木,頭尾兩人用的力,由中間那個人控制,但如果中間那人偏心,偏向其中一方多些,那么另一方就會承受更重的壓力。

你們3個好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,其中一個人很可能會偏向另一個人,并且和另一個人聯(lián)起手坑你,到時你孤立無援,也就只能受了。

所以,這種三人合作的情況,很可能導致失衡,讓團合合作失敗,畢竟被坑的那人早晚也會明白的。其實,究其實質,就是利益分配不均。

還有“一個和尚挑水吃,兩個和尚抬水吃,三個和尚沒水吃”。人少好干活,人多反而不干活了。這聯(lián)系到企業(yè)管理,其實就是責權利不明,責任、分工不明確。

沒有明確的責任、合理的分工、利益的分配,以及嚴格的責任管控,很容易造成員工之間相互推諉、扯皮,產(chǎn)生內(nèi)耗,從而導致生產(chǎn)效能低下。因此要鎖定責任。

“三人不抬木”告訴我們:如果要讓團隊繼續(xù)順利合作下去,那么就得兼顧、平衡團隊里每一部分人的職責、權利和利益,否則一旦有所偏頗,就會讓整個團隊分崩離析。

04:四人不徒步

提起“四人不徒步”,真的深有體會。半年前,我和朋友們自發(fā)建了一個6人的“徒步群”,打算在周末或節(jié)假日里,外出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,鍛煉一下身體。

剛開始時,大家在群里非?;钴S,說去哪去哪,然后其他人也一起附和說可以。但當真正到了實地后,一些人又說要走哪里才更好些,這讓之前提議的人不高興了。

后來,大家意見不統(tǒng)一了,在群里就不統(tǒng)一,到實地后更不統(tǒng)一,有說走這邊好,有說走那邊好,七嘴八舌,不僅耽誤行程,還產(chǎn)生了矛盾,最后徒步群2月就解散了。

還有比如,你和朋友們?nèi)ベI衣服,人少時更容易買到衣服,而人多時反而難以抉擇、空手而歸了。這個說這件好看,那個說那件好看,整個把你也弄得沒有主見了。

“四人不徒步”告訴我們:在做任何決策時,人多往往是很難統(tǒng)一意見。如果要聽取團隊每一個人的意見,那么這種團隊必定長不了,所以我們要從大局出發(fā),遵從大局觀。

寫在最后:

“一人不進廟,二人不看井,三人不抬木,四人不徒步”,確實是老祖宗們智慧與經(jīng)驗的結晶,是對生活的態(tài)度,對人性的思考等,都充滿了人生哲理,于我們現(xiàn)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。

古人的智慧,多少帶有歷史烙印,我們要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。時代在變遷,社會在變革,人們觀念在轉變,我們應與時俱進,批判接受,這才是對待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正確態(tài)度。

大家怎么認為呢?歡迎留言~~

(END)

(文中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,如侵則刪)

關鍵詞:

最近更新

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(wǎng)站地圖 聯(lián)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創(chuàng)投網(wǎng) - 670818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聯(lián)系我們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備2022009963號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