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生活 > 正文

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

【學術爭鳴】

作者:吳川淮(陜西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)

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,吳冠中先生“筆墨等于零”的相關論說,曾引起畫壇的軒然大波。隨后不久,吳冠中的老朋友張仃先生以《守住中國畫的底線》一文予以回應。這場關于中國畫的“筆墨官司”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,兩位先生也都已經作古,但這場爭論在AI和5G技術飛速發(fā)展的當下再度被提起,提倡創(chuàng)新者覺得要以更為開放的心態(tài)讓中國畫迎接世界性的改造,而有些創(chuàng)作者則堅持認為應守住中國畫的底線,筆墨仍是中國畫的靈魂。


(資料圖片)

對中國畫基本問題的探討,實際從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,到了五十年代,對新國畫運動(指新中國成立之初對傳統(tǒng)國畫的改造——編者注)及中國畫教學方法也有論辯。每一次時代變革發(fā)展的現(xiàn)實因素被帶入,都會引起有關中國畫的爭論。中國畫在創(chuàng)作上看似容易操作,其他畫種包括現(xiàn)代技術都能直接參與進來,似乎筆墨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。吳冠中當年“筆墨等于零”的感慨是針對“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,其價值等于零”而言,并不是對中國畫筆墨的完全否定。其實吳冠中本身精通水墨,筆墨的點線面在江南水鄉(xiāng)等畫面上發(fā)揮到了極致,他將筆墨線條運用到了自己的油畫創(chuàng)作中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氣韻。

在世界畫種中,能夠以國別稱呼的并不多,中國畫是其中之一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它代表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精髓,看似簡單的筆墨紙硯的組合,卻貫通天地世界,構成了其獨特的具備民族性的藝術語言。古人所講的“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”“以形寫神,形神兼?zhèn)洹薄耙庠诠P先,畫盡意在”,正是對中國哲學觀念的藝術總結。南朝謝赫《古畫品錄》中所定的“六法”,即“氣韻生動、骨法用筆、應物象形、隨類賦彩、經營位置、傳模移寫?!弊诒凇懂嬌剿颉分姓f:“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,類之成巧,則目亦同應,心亦俱會。應會感神,神超理得?!边@些都是對中國畫的藝術定性,超出這個范圍就不能算作中國畫了。中國畫的創(chuàng)作,需要作者具備將自己的生活感受、形象思維、傳統(tǒng)筆墨進行消化與提升等內在功力,需要作者反復進行高度的藝術提煉,苦心經營,達到匠心獨運、物我兩忘的境界,而這又和西畫完全不同。

中國畫在全世界的藝術中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,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淀,集思維模式、哲學理念和美學思想于一身。而它最為鮮明的體現(xiàn)就是筆墨,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和生命,是它區(qū)別于所有其他畫種的重要形式,筆墨具有其他畫種不可替代的獨立性和無法比擬的特殊性。“筆以立其形質,墨以分其陰陽”(韓拙《山水純全集》),“墨以筆為筋骨,筆以墨為精英”(笪重光《畫筌》),脫離了筆墨,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現(xiàn),任何華麗絕妙的色彩,都不能被定義在中國畫的范疇之中,只能將其作為“綜合藝術”等來看待。

筆墨是中國畫的主體精神,五色俱全形神兼?zhèn)?,線條豐富墨蘊機巧,它是包容的、開闊的、創(chuàng)新的。千百年中,它并不放棄創(chuàng)新,而是形成了江潮洶涌、百舸爭流、萬千風格的生態(tài)。近百年來,出現(xiàn)了黃賓虹的焦墨法、林風眠的西畫法,張大千的潑彩法、劉國松的揉紙肌理處理法、周韶華的拷貝紙收縮法、崔振寬的渾融墨法等,這些藝術家們的大膽嘗試創(chuàng)新,豐富了中國畫筆墨的內涵,其價值也逐漸地被人認識、認同,這些中國畫的藝術家完成了對中國畫創(chuàng)造性的轉換,成為中國畫發(fā)展的重要鏈條。當代中國畫的創(chuàng)作已經從原有傳統(tǒng)的單一形式發(fā)展成多元并存的繁榮格局,并逐漸進入跨文化的視野,影響著世界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在形式、范式、語言、表現(xiàn)手法等方面為世界提供獨特的文化創(chuàng)造與中國經驗。

將中國畫融入世界,擺脫中國畫原有的筆墨語言乃至場所環(huán)境的限定,甚至將綜合材料、觀念藝術、數(shù)字與新媒體技術等都注入中國畫,這能不能成為可能?其實這些實踐已經成了現(xiàn)實,成了當代青年藝術家創(chuàng)作的一部分,甚至有些年輕人離開電腦就不能創(chuàng)作。那它還是原來意義上的中國畫嗎?它保留了中國畫原有的形式嗎?我認為它們不是中國畫。它們的確保留了中國畫的某些技巧及筆墨語言,但脫離了筆墨紙硯的具體實踐情境,脫離了中國畫所需要的基本條件,我們可以稱之為電腦創(chuàng)作、虛擬創(chuàng)作、實驗藝術,但絕不能認同其為中國畫。

我們尊重藝術家們的創(chuàng)作自由,無論使用任何材質,只要能創(chuàng)作出令我們感動的作品,我們都會報以掌聲。也正如張仃先生所說:“不想再用中國毛筆,甚至完全不用筆,都是畫家的自由選擇。不用毛筆弄出來的畫當然會有自己的特點,也會產生一些奇異的效果,但肯定不是中國畫,因為無從識別。”

我們相信,呼吁對中國畫的改造,呼吁中國畫全新的改變,其初衷是善意的,是充滿期待的。當年康有為既提出了“以院體為畫正法”的復古更新的主張,又提出了“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者”的希冀,這與今天的一些觀點類似。但是中國畫本身代表了中國文化,中國式的筆墨語言,作為一個民族的“根”性,是不可改變也是絕對不能改變的。在當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、交流影響的今天,中國的藝術家無意以中國畫改造別國的畫種,其他的畫種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畫的特質和本性,它們可以相互影響、相互借鑒,但不應改變對方最根本的特質。一百多年的實踐證明,中國畫代替不了西畫,西畫也代替不了中國畫。幾千年形成的審美觀念及語言形式,已經融入民族的基因與血脈。堅守中國畫的基本理念,不是因循守舊,而是一種對傳統(tǒng)的尊重。在創(chuàng)作觀念上我們是開放包容的,但在核心的理念中,我們保持著傳統(tǒng)的文化自信,這種傳統(tǒng)的文化自信,也是一種現(xiàn)代精神。

早在三百多年前,石濤就在《畫語錄》中展現(xiàn)了詩人般的豪情:“于墨海中立定精神,筆鋒下決出生活,尺幅上換去毛骨,混沌里放出光明?!?/p>

對于中國畫的未來,我們依然滿懷樂觀與期待!

項目團隊:光明日報記者張玉梅于園媛許馨儀

《光明日報》(2023年09月08日07版)

關鍵詞:

最近更新

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(lián)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創(chuàng)投網 - 670818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聯(lián)系我們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備2022009963號-3